課室衝突處理

Julie老師
在現代社會中,家庭結構的變化對學生的成長帶來了深遠影響。許多孩子來自單親家庭, 隔代教養或是雙薪家庭,家長忙於工作,導致孩子在學校可能缺乏情感支持與規範。此外,學業壓力、同儕關係、社會期待等因素,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容易產生行為問題,甚至與老師或同學發生衝突。因此,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衝突處理能力,確保課堂秩序與學生的身心健康
以下提供幾個常見的情況,並提供處理方式供老師們參考。

常見的學生狀況
在課堂上,老師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學生行為問題,例如:
  1. 過動:這類學生精力旺盛,難以長時間專注於課堂內容,容易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。
  2. 愛講話:有些學生喜歡在上課時與同學交談,干擾課堂秩序,影響教師授課。
  3. 挑戰權威:部分學生會故意質疑老師的教學方式,或以言語行為挑釁教師權威。
  4. 情緒管理困難:有些學生面對挫折或批評時,容易出現情緒失控,如哭泣、生氣、甚至攻擊他人。
  5. 長期請假:經常缺課的學生可能會因學習落後產生挫折感,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動機與課堂參與。
除了學生自身的行為問題,教師在備課及活動設計上的不當,也可能導致課堂衝突。例如,若課堂活動缺乏明確指引或過於競爭,學生可能會因誤解規則或壓力過大而發生衝突。因此,教師在備課時應謹慎考量活動設計,確保其適合學生的需求與程度,並提供明確的指導與規則。

課堂衝突的處理方式
 當衝突發生時,教師當下應保持冷靜,迅速評估情況,並採取適當的處理方式:
  1. 情緒管理:教師自身的情緒穩定至關重要,應避免與學生產生正面衝突,並使用冷靜且堅定的語氣與學生對話。
  2. 即時介入:當學生發生爭執時,教師應立刻介入,避免事態惡化。例如,可使用「非對抗性語言」來緩和氣氛,如:「我注意到你們有意見不同,我們可以一起解決這個問題嗎?」
  3. 建立明確規範:若是學生因違反課堂規範而導致衝突,教師應重申班規,並讓學生理解其行為帶來的後果。
  4. 個別溝通:對於情緒激動的學生,可以請他們暫時冷靜,稍後再個別談話,幫助他們釐清問題並提供適當建議。
後續如何處理 
處理完當下的衝突後,教師還需進行後續跟進,以確保問題得到妥善解決:
  1. 與學生討論問題根源:透過與當事學生的對話,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,並提供適當的支持與建議。
  2. 與家長溝通:若學生行為問題較嚴重,教師可與家長聯繫,共同討論改善方案,確保家校合作共同幫助學生成長。
  3. 建立正向行為獎勵制度:透過鼓勵與獎勵,引導學生發展良好行為。例如,可設立「良好行為紀錄表」,讓學生為自己的進步感到自豪。
  4. 調整教學方法:若發現課堂活動設計可能是衝突的誘因,教師應檢討並調整教學方式,使課堂更具包容性與參與感。
  5. 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: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表達情緒、傾聽他人意見,並透過討論與合作解決問題,減少未來衝突的發生。
結論
課堂衝突是學習環境中難以避免的一部分,但透過適當的管理與處理方式,教師可以將衝突轉化為學習機會,幫助學生發展更好的自我管理與社交能力。教師不僅需要在衝突發生時迅速應對,也應透過長期的引導與教學,營造一個尊重與包容的學習氛圍,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正向的成長與發展。
當然,以上的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一種情況,但是隨時與家長溝通,與學生共情,相信會有相對的改變。

 

延伸閱讀: 過動兒童的飲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