雙語教育的現場與未來

 
隨著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開跑,各縣市從小學到高中陸續開始試辦「雙語教室」,小學在原本既定的英文課程外,再在其他學科中加入每週至少2小時的雙語課程。考慮到學生的語言程度,小學低年級選擇從較好理解的生活與健體來實施雙語教育。然而雙語教室執行最大的困難點並不在學生的理解能力,而是老師本身執行雙語教室的障礙。
 
筆者有幸參與北市某兩所小學試辦的雙語教育專案,從培訓到實際教學的過程中,我整理了校長及現場老師普遍認為,執行「雙語教室」的三大障礙:
 
1. 師資問題:雙語教育最需要的,就是語言好、又擁有專業學科知識的老師。在現場,80%的學科老師認為自己英語能力不足,第一關就卡住,要怎麼教學生?積極的老師願意提升自我的語言能力,卻不知從何開始?而在台灣,早已有願意花錢栽培雙語老師的私立學校,許多符合條件的雙語老師,幾乎都在私立學校任職。公立學校要培養或找到適任的「雙語老師」,就好像奧運的障礙賽跑一樣,前方有著好多道坎等著跨越。
 
2. 教材問題:雙語教師在備課中,常常卡在找不到適合的教材資源。
由於還在實驗階段,雙語教材大多是委託出版社以專案編寫,尚未有普遍適合公立學校、教育部認可的雙語教材。每位「跨領域」老師必須從頭摸索,思考如何找到適合的雙語資源。光是搜尋,可能就花掉老師大部分的備課時間,更別提練習用英文教課,又是另一個時間成本。
 
3. 評量問題:現場老師最常問的問題就是「雙語怎麼做評量」?
目前的雙語評量,大多是各縣市自己研擬,或者考取國外研究,尚未有教育部頒發的標準評量方式。而這些實驗中的評量方式,對老師們來說,也是另一個需要重新適應的問題。從題目的設計、到分數級距的判定,都需要各科老師共備與討論,但討論中,又要以誰的判定為標準呢?
 
綜合以上所說的三個障礙,雙語教室看起來真的很難做;但我認為,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好執行,而是在於如何一起跨越困難。發現障礙也許是突破的關鍵點,隨著教育部研究發展中,現場的雙語教師投入的每一分努力,都能成為未來進步的重要資源;而除了鼓勵老師們繼續嘗試,政府單位也應該針對現場老師的需要,投入適當的資源輔佐,例如教育培訓共備資源補助語言學習費用……等較實際的幫助,讓更多老師願意跨出來,真正成為「跨領域」教師